企业新闻
Company news

乐鱼体育app官方网站-卡夫亨氏被指正准备分拆,预计未来几周将公布

发布时间:2025-07-24

来源:小食代(ID:foodinc)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美国当地媒体引述“消息人士”表示,卡夫亨氏计划分拆。据介绍,自十年前进行大规模合并以来,该公司的股票表现一直不佳,消费者口味的变化也阻碍了业绩提升。

根据报道中的方案,这家美国食品巨头颇有“回到过去”的感觉——卡夫亨氏计划将旗下大部分食品杂货业务(包括众多卡夫产品)分拆成一家新的实体。卡夫亨氏股价昨日曾上涨2.5%,市值超过3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00亿元)。

具体方案如何,中国业务有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

我们先看看华尔街日报的说法。

据“知情人士”向华尔街日报透露,卡夫亨氏计划把食品杂货业务分拆成为新公司,“估值可能高达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30亿元)。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将只经营酱料和涂抹酱等产品,例如亨氏的同名番茄酱。其后,彭博也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卡夫亨氏公司正准备进行分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情绪并扭转股价下滑的局面。

据这些“知情人士”表示,分拆后公司会优先发展辣酱、沙拉酱和调味品等增长较快的产品,这些产品比要分拆出去的加工午餐肉和奶酪更符合消费者的喜好。卡夫亨氏希望这两个独立业务的总市值能够超过公司目前的市值。

“知情人士”对华尔街日报表示,分拆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完成。据称,卡夫亨氏已与其顾问讨论了其他方案,但是董事会尚未签署最终决定,该公司仍在研究哪些品牌将纳入分拆后的实体。

这意味着,在最后关头可能还有变化,虽然大方向可能已经敲定。

对这个说法,卡夫亨氏发言人也回应了美国媒体说:“正如5月份宣布的那样,卡夫亨氏一直在评估潜在的战略交易,以释放股东价值。”

彭博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卡夫亨氏的长期和短期债务约为216亿美元,Trace定价数据显示受此消息影响该公司的债券遭到抛售,成为昨日高等级债券市场上跌幅最大的债券之一。

为什么突然有想分拆呢?华尔街日报认为,这主要是和大型食品企业的困境有关。

近年来,大型食品公司正面临“清算”,因为欧美饱受通胀困扰的消费者不愿面对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纷纷寻找特价商品并转而购买商店自有品牌商品。

在美国,当局对加工食品的审查力度加大,减肥药的兴起,国家食品券计划的削减,以及消费者对更新鲜、更健康食品的日益偏好,都加剧了这些挑战。近年来,卡夫亨氏部分核心产品的需求有所减弱。公司也一直在努力重组产品组合,并投资于“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更健康的产品”。

彭博今天也指出,目前该公司在扩大销售额方面一直举步维艰,过去两个财年,随着消费者口味转变和竞争加剧,卡夫亨氏的收入持续下滑。以营业利润率衡量的盈利能力在最近一年也出现下滑。今年4月,卡夫亨氏下调了年度销售额和利润预期,理由是“消费者信心恶化”。

今天,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今年消费必需品行业的并购交易额增长了三分之一以上,达到1380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食品公司的推动。而卡夫亨氏的分拆将与近年来工业领域的情形如出一辙,通用电气公司、艾默生电气公司和霍尼韦尔国际公司均已选择独立运营。此类交易的好处包括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价值,以及新分拆实体的资本配置更加简单。

卡夫亨氏自合并以来的股价表现(WSJ)

合久必分?

要想理解卡夫亨氏未来可能的决策,就不得不回顾一下这家公司是怎么来到今天的。

小食代曾经介绍过,2013年“股神”巴菲特和3G资本联手,宣布将联手将亨氏私有化。两年后,卡夫、亨氏合并。 不久后,它就把卡夫亨氏变成了食品行业中最有效率的企业,这一切发生在公司用尽办法削减成本之后,包括裁员和压缩旅费的每一分钱。在控制卡夫亨氏后,3G资本也杀伐果断,大刀阔斧进行管理高层变动。

3G资本最初的成功都是得到验证的。然而,3G资本接盘后的操作手法,也在近年引起知名食品饮料掌门人的批评,特别是食品饮料行业发生重大变化的这几年,消费者更加挑剔,新品牌也在抢走生意。

从2017年开始,3G资本也发现它递出去的“橄榄枝”开始遭遇抵制。在这一年,卡夫亨氏发起了对联合利华收购。在遭到联合利华的拒绝后,卡夫亨氏撤回了高达14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是3G资本和“股神”组合历史上第一次在收购企图上无法“圆梦”。

在大型收购的故事无法继续、协同效应的脚本最终失灵后,3G资本目睹了一场“爆雷”:2019年2月,卡夫亨氏宣布进行高达154亿美元的减记,同时承认对尚未实现的成本节约过于乐观,公司业绩未达到预期。

卡夫亨氏开始换帅。首先,来自3G资本的Bernardo Hees离任CEO,曾经出任过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的傅玫凯接过了帅印。这标志着3G资本管控着卡夫亨氏的时代结束,也意味着该公司多年以来奉行的削减成本之道改弦更张。 “我将专注于改善卡夫亨氏的有机增长、品牌建设,并将卡夫亨氏打造成为一家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傅玫凯说。去年,傅玫凯宣布交班,卡夫亨氏任命Carlos Abrams-Rivera为新CEO,这是该公司第一位与3G资本没有联系的CEO。

2023年第四季度,3G资本低调出售了所持有的卡夫亨氏全部16.1%的股份。卡夫亨氏当时发布声明说,“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依然是最大股东,持有卡夫亨氏26.8%的股份,是一个坚定的长期持有者。

到今年5月,巴菲特代表全部撤出董事会。路透当时形容,对“股神”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来说,卡夫亨氏一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投资”。巴菲特2019年承认,他们在2015年卡夫食品与亨氏的合并中支付了过高费用。对伯克希尔哈撒韦而言,完全退出卡夫亨氏董事会,令其在未来投资处理上能处于更中立的地位,无需背负与董事会成员身份相关的限制与义务,在基于自身利益独立决策的同时,保持合规并维护声誉。

“过去几个月,我们一直在评估潜在的战略交易,以为股东释放价值。”卡夫亨氏首席执行官Carlos Abrams-Rivera当时在通报中称,此举目标是“为所有人制作优质美味的食品,并将消费者置于所有工作的首位,使公司能推动盈利性的长期增长和价值创造”。 

近年来,卡夫亨氏据报道一直都想出售一些表现不佳的品牌,如Oscar Mayer和麦斯威尔Maxwell House,但未能成功。就在本周早些时候,卡夫亨氏宣布将出售其在意大利的婴幼儿食品和特殊食品业务。

和美国市场对比,目前卡夫亨氏在华业务重心正是调味品。这意味着,如果卡夫亨氏按照品类来一分为二,对中国业务的直接影响将会远远低于全球。

根据该公司的一份官方介绍,卡夫亨氏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在中国主营酱油酱料调味品以及婴儿类辅食两大业务。

该公司在华旗下主要品牌包括味事达酱油、亨氏番茄酱、广合腐乳、亨氏婴幼儿辅食系列等;截止目前,卡夫亨氏在中国境内共计运营5家食品生产工厂,近3000名员工。

小食代介绍过,在傅玫凯任内,他已经先行对婴儿类辅食,让这块历史悠久的在华业务启用经销模式,销售业务及相关商业活动交给经销商运营。此次转型被认为业务更聚焦,有助于推动“味道提升平台(注:指调味品)”领域的增长。

事实上,卡夫亨氏在华也想导入卡夫的食品业务,从坚果乃至饼干零食等品类,但是始终未能如调味品业务那样成功。在中国市场大浪淘沙的现实下,傅玫凯对调味品青睐有加。他在刚上任不久就说,酱油是一个1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6亿元)的行业,每年增长8%。“我们只在广东、福建两个省(占优势),还有很大的机会其它地方成长。不仅酱油,其它酱料也有很大的机会。”

到了Carlos Abrams-Rivera执掌帅印后,照卡夫亨氏的未来10年规划,从不同市场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被圈定为三大增长支柱之一,中国则被列入六大“必胜市场”之一。

从业务平台来看,“味道提升(注:指调味品)”被划归为“加速”平台,该平台也属于卡夫亨氏的投资优先事项。目前,“味道提升”为卡夫亨氏产品矩阵最庞大的类别,全球超过40%产品都属于这一领域。

由此结合来看,中国的调味品业务无疑是该公司的增长重点之一。在中国,卡夫亨氏拥有专注于中式调味品的品牌——味事达和广合,产品包括酱油、蚝油和腐乳,还拥有全球品牌亨氏,产品包括番茄沙司、番茄酱、蛋黄酱和沙拉酱。

原卡夫亨氏亚洲区总裁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福瑞德(Fred Freire)此前在接受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采访时透露,该公司目前在中国60%的业务来自于中式酱料;40%的业务来自西式酱料。在渠道方面,2C的零售业务占比约70%,2B的餐饮服务则增长迅速,约占业务的30%。

不过,卡夫亨氏中国也在不久前遭遇了一些“逆风”。在2024年第三季度,Carlos出席巴克莱活动时说,在被卡夫亨氏圈为重点市场的所有国家中,“可能只有中国市场的情况稍显疲软”,但卡夫亨氏的份额仍在不断增长;而在年初的2024年业绩会上,他再次提到,去年第四季度新兴市场有机净销售额低于公司预期,主要是由于中国业务表现不佳,市场消费情绪保持谨慎。

如今,卡夫亨氏已经有一个新的在华团队,对这家跨国食品企业巨头而言,启用由本土经理人带领的团队来管理中国这一庞大复杂而重要的市场,或许是一个更符合新战略方向的选择。

小食代介绍过,随着福瑞德年中告退,此前担任卡夫亨氏亚洲区营运、采购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的肖高求在2025年初已被任命为卡夫亨氏中国董事总经理,成为卡夫亨氏中国过去九年来的第一位本土掌门。此外,来自雀巢的销售“老将”李文已被任命为卡夫亨氏中国首席商务官。连同2023年9月履新的卡夫亨氏中国区首席增长官马明毅等,他们构成了目前的本土核心班子。

虽然本次潜在的分拆可能对中国市场影响不会立竿见影,但是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影响。例如,总部的核心高管因分拆的去留导致权力格局可能重塑,以及在推进分拆的同时是否会继续出售一些在华有售的品牌以进一步创造价值等等,仍然是未知数